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,目标是按照产业兴旺、生态宜居、乡风文明、治理有效、生活富裕的总要求,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,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。按照中共十九大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、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,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:2020年,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,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;2035年,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,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;2050年,乡村全面振兴,农业强、农村美、农民富全面实现。
一是进一步提升对农村电商战略价值的认识。对于农民而言,农村电商一方面是满足消费的新渠道,另一方面是售卖农产品的重要途径。对于电商企业而言,发展农村电商是渠道下沉寻找增量市场的重要方向,也是发挥企业社会公益价值的重要载体。对于政府而言,农村电商是助力乡村振兴的新模式,农村产业发展的新生态。农村电商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土地、资金、人员、技术、数据等生产要素配置,成为农村新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,引发一系列产业变革和场景创新,在促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中发挥重要作用。面向未来,农村电商深层次战略价值需要进一步挖掘。
二是提升农产品网货转化及供应链保障能力。网售商品要适应网民海量消费需求,标准化程度要高,产品迭代要快。而这些方面恰恰是农村网售商品的短板,农产品尤其是地方特色农产品生产周期长、产量有限,一旦成为爆款很难及时满足大量需求。此外,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,产品更新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。应针对性提升农村地区“农货”变“网货”能力,在补齐农村电商基础设施短板基础上,体系化推进选品、分拣、包装、品牌卖点策划、供应链保障等。
三是要着力补足农村电商相关要素短板。农村电商发展首先要解决物流问题,工业品下行的“最后一公里”伴随快递下乡、电商服务站建设等有所缓解。从长远看,需考虑成本收益问题,政府补贴退坡后,应发挥互联网优势,汇聚农村地区消费与售卖双向需求,使分散需求规模化,驱动市场化机制形成。同时,农产品上行“最初一公里”的问题也需破局,农产品上行销售对冷链、分拣、初加工、包装等环节要求较高,配套设施还需政府、市场持续投入。应继续改善农村电商人才供给问题,采取公益培训和市场增值培训相结合的方式,以创业孵化为重要载体从产品、营销、物流、品牌等方面,提升农村电商人才的综合能力。应基于农村电商企业规模小、固定资产少、信用等级低等特点,创新农村电商金融服务方式,把电商交易数据纳入融资依据范围,倡导平台企业开发农村电商金融服务新产品。
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魂,振兴乡村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。但是,长期以来,受制于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,乡村文化建设面临诸多困境,农民不再珍惜传统文化:无论是拜金主义盛行,传统价值观念扭曲,还是不良风气的传播赌博、天价礼金等恶习的侵染……现实的乡村无法安顿农民的灵魂,进而也无法安放一个有五千年农耕文明传统的中华民族的灵魂。因此,加强乡村文化建设,要让传统文化延续下去、把绿水青山保护下来,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。